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地调专题 > 地调业务 > 青藏铁路纪行 > 沿线报道

格尔木工作站:高原地质工作者的守护神

发布时间:2012-05-22


6 月 13 日 上午 9 点 格尔木  

   6 月 13 日 上午,约好从拉萨开车至格尔木接我们的藏族司机多吉迟迟没有消息,他本应该昨天晚上到达的。

   9 点 15 分,我们一行三人决定先去拜访格尔木市野外工作站。国土资源大调查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西宁、拉萨、格尔木、乌鲁木齐等地成立了 6 个野外工作站,主要保障西部艰险地区地质调查野外作业人员的安全和健康,确保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顺利实施。

   在老高原彭华研究员的陪同下,我们轻车熟路地找到了格尔木野外工作分站。进入办公室,几位工作人员正在调试电台。据介绍,这座电台可以覆盖整个青藏高原,野外地质调查人员可以及时跟格尔木分站联系,确保安全。 从办公室的“应急救援框图”上看到,工作站奉行“生命是第一位”的原则,所有工作严格按照救援程序,缩短时间,保证第一时间到达援救现场。 办公室墙壁上一副锦旗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力。锦旗是甘肃地质调查院赠给格尔木工作站的,上书“生死相救,兄弟情深”,落款日期是 2003 年 8 月 16 日 。

   工作人员杨项林向我们讲述了这次生死营救的动人故事。

   2003 年 8 月 5 日 ,甘肃省地质调查院承担的“青海 1 : 20 万乌兰乌拉湖幅、错达日玛幅区域化探”项目,工作区位于自然环境恶劣的青藏高原。由于工作环境恶化,甘肃省地质调查院将野外项目人员暂时撤回甘肃,留下 4 人在山上看守生产和生活物资。 8 月 5 日 晚,留守山上的薛立荣患急性突发性肠道疾病(十二指肠溃疡),病情十分严重,野外工区既无医生,又无车辆,病情恶化下去将有生命危险。 8 月 6 日 11 时 10 分,留守人员通过卫星电话向中国地质调查局格尔木野外工作分站报告,格尔木野外工作分站接到求救报告后,迅速全面了解病人病情、人员驻地位置、进入路线等详细情况,并上报西宁野外工作站和通报甘肃省地质调查院。与此同时,格尔木野外工作分站立即组织车辆、医疗及其他救援物资, 13 时 30 分, 2 台牵引卡车、 3 名司机、 1 名医生从格尔木出发前往营救。

   被救人员驻地位于青藏高原可可西里无人区,距格尔木野外工作分站 480 多公里,海拔均在 4700 米 以上,昼夜温差大,沼泽、湖泊广布,而且高原天气无常,雨雪不断,交通十分不便,加之救援任务重,时间紧,救援人员根本没有休息的机会,必须连夜前往,救援工作难度很大。由于夜间行车,又没有现成的路,车辆多次陷入泥沼中,被拖出来又改道行驶多次,救援人员克服高山缺氧、体力极度消耗等难以想象的困难,边探路边前进,历尽千辛万苦,经过连续 15 个小时的奋战,于 8 月 7 日凌晨 4 时 40 分 赶到患者(薛立荣)驻地。随车医生在现场控制处理后,于凌晨 6 点从野外工区急返格尔木,又经过了 16 个多小时的艰难行驶,于 8 月 7 日晚 22 : 30 分终于将薛立荣送到格尔木人民医院救治,患者得到了及时救治。

   此次救援,患者薛立荣和甘肃省地质调查院对格尔木野外工作分站表达了衷心的感谢,于是就有了上面的那幅锦旗。杨项林说, 这样惊心动魄的野外营救故事还有 10 余起。 有了野外工作站,西部艰险地区的地质大调查工作就有了保障,地质工作者在西部艰险地区工作感到踏实。

   每一位从格尔木市上青藏高原从事调查研究工作的地质人员都要在工作站登记。我们的这次采访活动也不例外,同行的 彭华 老师在杨项林递过来的登记表上认真地填写了工作项目、联系方式和随身装备等详细信息。记者了解到, 6 年间,西宁和格尔木两工作站先后接待了进青藏高原各项目实施单位野外项目工作组 100 多个,累计接待人数 2000 多人。随着中国地质调查局支持力度的加大,西宁、格尔木工作站对青藏地区地质调查野外工作人员的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就在我们登记的时候, 彭华 老师的手机忽然响了,是多吉!我们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了。原来越野车半路上坏了,多吉修完车连夜赶路,终于安全抵达格尔木。当我们赶回宾馆的时,疲惫已极的多吉合衣而睡,早已进入了梦乡。 (李晓明、王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