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调专题 > 地调业务 > 青藏高原区域地质调查成果 > 新闻报道
(本网讯) 2007 年 2 月 12 日 ,中国地质调查局在京召开青藏高原区域地质调查成果报告会,宣布了系列重大成果。
1999 年国家启动了“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专项。按照温家宝总理“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要围绕填补和更新一批基础地质图件”的指示精神,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开展了青藏高原空白区 1:25 万区域地质调查攻坚战,调集了 24 个来自全国省(自治区)地质调查院、研究所、大专院校等单位精干的区域地质调查队伍,每年近千人奋战在世界屋脊。从帕米尔到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从阿尔金山到珠峰大本营,地质工作者以平均每 4km 一条路线的密度,徒步进行了大规模拉网式的区域地质调查。到 2005 年,历时七年,投资 3.4 亿元,完成了青藏高原空白区全部 152 万平方公里( 110 个幅)的 1 : 25 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也宣告了我国陆域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的全面覆盖,在中国地质工作历史上树立了新的丰碑。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 4500 米 以上,自然地理条件十分恶劣。奋战在青藏高原的区调勇士,以神圣的使命感和强烈的事业心,挑战生命极限,用鲜血和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成果:
——填制了 110 幅 1 : 25 万区域地质图(总面积 152 万平方公里),为资源勘查、国土规划、环境保护、重大工程规划与建设、地质科学研究等提供了基础图件。
——新发现矿床、矿点及矿化点 600 余处,其中一些矿床已进入勘查评价阶段,显示具有大型、超大型规模前景。基本查明数十条规模巨大、具有重要工业前景的铁铜等多金属矿找矿远景区,为矿产资源勘查评价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原创性新发现、新进展。发现数万件古生物化石、 15 条反映板块俯冲的构造蛇绿混杂岩带和 3 条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一大批重要的地质体及其接触关系,获得了大量的岩石年代学数据,为青藏高原地质矿产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料。
——系统开展了青藏高原高原隆升和环境变化调查与研究。结果显示: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植被发生了几次由森林型植被突变为草原型植被、气候冷暖频繁波动的显著变化;在 4500 万年以来,青藏高原经历了多次抬升事件; 11-4 万年期间,青藏高原发育了一系列数万至十余万平方公里的大型湖泊,但由于高原隆升导致湖泊萎缩、河流断流、草场退化、沙漠化、雪线升高,被誉为“中华水塔”的蓄水量在日趋下降。
——查明了大量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对其危害性进行研究和评估,为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和管理以及减灾防灾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新发现地质旅游景点 700 余处,研究和总结了旅游资源的分布规律,编制了相应旅游资源分布图,为青藏高原旅游资源开发增添了大量珍贵的资料。
——在青藏高原空白区 1 : 25 万区域地质调查大量新成果的基础上,重新厘定了青藏高原地层、构造划分,编制了 昆仑 - 阿尔金、西藏地区、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图,为区域国土资源规划、矿产资源勘查、区域环境评价、重大工程建设和地质科学研究等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图件。
——系统综合研究了青藏高原 5000 余个矿床、矿化点资料,新发现矿床、矿化点 600 余处,编制了青藏高原 1:150 万金属矿产图、非金属矿产图和成矿带划分图,划分出 3 个Ⅰ级成矿域、 8 个Ⅱ级成矿省和 30 个Ⅲ级成矿带,并对Ⅲ级成矿带的成矿地质背景、矿床类型以及成矿专属性进行了总结。对铬、铜、铁、铯、金、铅锌、银、钴等优势矿产进行了资源潜力初步分析,为青藏高原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收集和整理了区内 1:25 万区域地质调查新发现的各类旅游景观点 700 余处,收录已有旅游景观点 400 余处,编制了青藏高原 1:150 万旅游图及说明书。按照自然、人文和综合三大类,对青藏高原旅游资源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总结,划分出 16 处地质遗迹集中区,为青藏高原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丰硕的成果无不凝聚着地质工作者的心血和智慧。青藏高原平均海拔 4500 米 以上,自然地理条件十分恶劣,含氧量仅为内地的 50 %,最低温度可达零下 37 ~ 44 ℃ 。地质工作者怀着神圣的使命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青藏精神,脚踏世界屋脊,挑战生命极限,攀登地质科学高峰。在杳无人烟的可可西里、在悬崖万丈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在生命禁区阿里和西昆仑,开展着拉网式的调查。他们迎着刺骨的寒风和纷飞的雪花,克服高山反应带来的呼吸困难、剧烈头痛、失眠乏力等难以想象的困难,甚至冒着肺水肿、脑水肿等致命高原疾病的危险,用身躯、用生命丈量着一条条地质路线,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时代英雄乐章。
财政部、国务院西部大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土资源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局机关部室、成都地调中心、西安地调中心、 青海省国土资源厅的有关负责人和 青藏高原区域地质调查项目负责人 以及 李廷栋院士 、肖序常院士 、任纪舜院士、赵鹏大院士、翟裕生院士等专家参加了成果报告会。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王学龙主持了会议,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总工程师张洪涛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
来自新华社、人民日报、人民网、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新闻社、中国改革报、中国财经报、国土资源报、中国矿业报、地质勘查导报等媒体的记者进行了采访报道。
相关资料:
地质图是认识地球岩石物质组成和分布特征的指南,是研究地球形成历史、发掘和利用地球资源、保护地球环境最基础的图件。区域地质调查( 通 称填图)是按照一定的路线间隔,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将地表各种岩石的分布及其相互关系,用特定的颜色和图案标示在地理图上的一项工作。该项工作,通常是按照矿产资源的一定地理经度和纬度一定范围(称之为不同比例尺的国际分幅)进行的。其中,中比例尺的 1 : 25 万区域地质调查(东西长 1.5 个经度、南北宽 1 个纬度)工作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基本国情调查程度,基础科学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发达国家基本上都已完成了国土面积的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截止 1998 年,全国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覆盖率达到了 72% ,其余空白区主要集中在自然地理环境极其恶劣的青藏高原。这些空白区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乃至国家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