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调专题 > 地调业务 > 全国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成果研讨 > 研讨会新闻
本报北京 12 月 16 日 电 ( 记者于莘明 ) 我国首次全面展开的面积性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历时 8 年,累计完成调查面积 106 万平方公里,调查的有益元素与有害元素达 54 种,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这是记者从今天在京举行的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首次举办的全国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成果交流学术研讨会上获悉的。
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是: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地球化学 ; 围绕农业、城市、矿山及地方病等方面应用实例,在局部生态地球化学形成环境,有益有害元素及有机污染物组成、来源及迁移转化特征,影响机制和生物效应,评价指标与评价模型等作了论述。
全国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工作系统调查并评价了区域性碳、氮、磷、钾、硼、钼、铁、锌、锰等有益组分,为农业规划和耕作结构调整提供基础数据 ; 成功调查评价了镉、汞、铅、砷等有害元素对工农业生产和人类居住环境的影响,追踪了受其影响的生物链循环,污染粮食、蔬菜及水产品等路径、痕迹,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治理建议。全面提升了生态地球化学的调查、测试、数据分析及应用水平。其成果主要体现在:
通过对重金属元素和有机氯农药在土壤、地表水分布特征研究,阐述土壤重金属元素污染现状和赋存状态,借助地球化学特征法、参考元素法、多元统计法、人工神经网络法等多种技术方法,对污染物成因及其发展态势进行分析,对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产生的条件与途径进行讨论,取得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
结合农学、环境学及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揭示污染物在不同介质中迁移转化途径和规律,研究污染成分对农作物、动物和人类健康影响效应 ;
结合各地区实际情况进行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指导绿色农业基地、农产品适宜性及种植结构调整等 ;
应用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的海量数据信息,开展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评估和监控试点研究,一些地区结合生态住宅评价,取得成功经验。
系统研究评价不同景观区、不同流域、不同土壤类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以及不同行政区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进行综合研究对比,探究了土壤中元素的丰缺和异常。
对土壤、水、农作物和人发样品进行了系统采样分析,研究地方病高发区地球化学环境特征,对查明地方病致病因素、污染物来源,提出了可供借鉴的防范和治理建议。
选择大型工矿企业等重金属高异常区,在吸收国际通用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出利用地质、土壤、地表水、植被和流行病调查等资料进行生态地球化学评估系统方法和流程。
提出了生态地球化学评价的先进技术和方法,评价思路以地球化学循环为理论基础,系统提出了由成因来源、迁移转化、生态效应,到预警预报的一整套评价技术路线。开展了元素天然赋存状态、生物分析、有机分析等项研究。
勘查地球化学是地质学和化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是国际地学前沿,我国处于国际先进行列。
自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