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调专题 > 地调业务 > 全国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成果研讨 > 研讨会新闻
本报北京 17 日讯(记者 李晨)“ 7 年来,按照‘覆盖中部农业生产区,重点安排东部经济区,优选西部农牧区'的部署原则, 我国生态地球化学调查 已经完成调查面积 106 万平方公里, 分析 有益元素与有害元素达 54 种,首次系统取得了一大批海量的珍贵数据。” 12 月 16 日 ,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首次举办“全国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成果交流学术研讨会”,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张洪涛回顾了“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的系列重要成果。
张洪涛介绍, 1999 年,“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国家重大专项启动,首次将勘查地球化学应用于大规模的生态调查,我国全面展开了史无前例的面积性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工作。如今,他们已经取得了大量珍贵数据,并在此基础上集中开展了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工作,在土地、农业、环保等各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通过 21 个省(市、区)的调查,发现各种局部生态地球化学问题,如地方病高发区、优质特色农产品和工矿企业环境问题等,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一系列评价研究工作,提出了一批事关国计民生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环境建议,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记者采访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部有关负责人,他告诉记者,这项多目标的基础调查工作有两大特点,一是大面积采样,每平方公里取一个土壤样品,覆盖整个目标区域;二是分析指标多而齐全,除了 54 种有益元素和有害元素,还要分析十几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也就是每个样品要分析 70 多种指标。目前,他们已经完成了华北平原、四川盆地、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东北平原等地区的调查,绘制了长三角地球化学图和松花江地球化学图,今年将绘制完毕京津唐地球化学图和洞庭湖 - 江汉平原地球化学图。 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在很大程度上查明了我国土壤中包括有益与有害成分在内各种元素指标的组成、类型、含量、强度及其分布地区、范围和面积等,填补了国家长期以来包括土壤污染在内各项元素指标的空白,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成果。
调查结果将首先提供给各级政府,为农业、工业、环保、卫生等政策制定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并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土地质量评估项目提供重要数据。此外,调查结果还将为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提供丰富的数据。
“从源头上讲,勘查地球化学的学术思想和技术方法,是开展生态地球化学调查评价的基础,上至大气圈、水圈,下连生命圈和岩石圈,在中国 100 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大规模联动、高密度、高精度测试等,是迄今为止全球任何其他国家都无法做到的。”张洪涛说,勘查地球化学是地质学和化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是国际地学前沿,我国处于国际先进行列。
记者了解到,从 2005 年开始,财政部以“全国土壤现状调查及污染防治”专项继续大力支持这项工作,预计“十一五”期间将增加完成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 100 万平方公里。 预计最终将完成全国 260 万平方公里的调查,全面覆盖我国经济最为发达、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
自科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