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中国财经报:中国地质调查:尽显“经济效益”本色

来源:中国财经报 作者:贾学颖 发布时间:2010-10-12

    12年间投入资金120亿元。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累计发现矿产地900余处,实现了找矿突破,新增煤炭1300亿吨、铁矿石50亿吨、铜3850万吨、铝土矿4.49亿吨、钾盐4.68亿吨,一批新的资源基地将有力提高国内资源保障能力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导致对境外矿产资源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同时,国际矿产品价格持续走高,增加了我国利用境外矿产资源的成本。2004年以来,由于国际铁矿石价格不断攀升,我国为此多支出了近7000亿元。显然,石油、铁、铜、铝、锰、铬、钾盐等大宗紧缺矿产长期依赖进口,对我国经济安全会产生较大隐忧。如何有效缓解矿产资源供需矛盾和瓶颈约束,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10月9日,国土资源大调查矿产资源评价成果报告会为我们带来曙光——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证实,12年来累计发现矿产地900余处,我国待查明矿产资源量巨大。 

  提升话语权提高矿产保障能力 

  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实施周期从1999年到2010年,为期12年,总投入120亿元。调查结果显示,累计新发现矿产地900余处,其中,大型、特大型矿产地152处,这些矿产地大都转入后续的勘查和开发,为商业性地质找矿工作降低了风险,提供了大量的勘查后备选区。 

  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资源评价部主任陈仁义介绍说,“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工程”是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一项计划、五项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1999年-2009年期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近40亿元开展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取得了一批具有宏观影响的重大找矿成果。“这项工程对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摸清资源家底,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了依据。”陈仁义告诉记者,通过对重点成矿区带矿产远景调查,提交新发现矿产地和勘查靶区,引导并拉动了商业性矿产勘查,为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在这次调查中,包括煤炭、铁、铜、铝、钾盐等国家紧缺矿产,都实现了找矿突破,新增煤炭1300亿吨、铁矿石50亿吨、铜3850万吨、铝土矿4.49亿吨、钾盐4.68亿吨。“作为13亿人口的大国,我国实现工业化对能源和其他重要矿产资源的巨大需求是刚性的。这些矿产的发现大大缓解了我国紧缺矿产状况。”采访中,国土资源部总工程师张洪涛如是说。 

  铁矿,一直以来是我国大宗紧缺矿产,国内铁矿石供应严重不足。2008年铁矿石进口量达4.4亿吨,占国内铁矿石消费量的50%以上。2009年铁矿石进口量为6.2778亿吨,对外依存度接近70%,花费外汇501.4亿美元(包括海运费)。铁矿石进口依存度是国际贸易谈判争夺话语权的关键因素。此次调查,在辽宁大台沟、安徽泥河、新疆阿吾拉勒、西藏尼雄等地,新发现铁矿产地32个,新增铁矿资源量50亿吨,是去年全年进口量的8倍。这足以让国人感到兴奋的数字背后更大的意义就是——提升我国铁矿石谈判话语权,提高国内重要矿产保障能力,为制定我国铁矿战略提供了基础支撑。 

    新机制探索与落地尽显经济社会效益 

  在安徽,一个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和中国五矿集团公司统一部署、四方联动、整装勘查的铁矿深部探采项目,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地探明了1.2亿吨磁铁矿、3000多万吨硫铁矿以及一个500万吨中型石膏矿。 

  这是中央和地方、地勘单位和企业有效衔接资源勘查和矿山开发的首次尝试,被业内称为“泥河模式”。陈仁义介绍说,在由国家财政出资开展深部找矿取得重要发现后,企业的资金随后跟进,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格局。由“泥河模式”诞生出了一条全新的地质找矿理念,就是“公益先行,基金衔接,商业跟进,整装勘查,快速突破”。 

  “这种模式,为我们今后的地质找矿工作提供了一条全新的思路。” 

  在计划经济时代,主要以国家投资的方式,开展了大规模、全方位的公益性地质找矿活动,优势是国家能集中有限的财力,找大矿、富矿,如大庆油田、马鞍山铁矿、铜陵铜矿等一大批国有大型矿山的成功勘探并开发利用。但存在国家投入成本高、承担风险大、工作效率低、无市场竞争意识等问题。“泥河模式”打破了国家一方垄断地质找矿,建立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及企业相互联动,共同投资,公益性地质调查、地质勘查与商业性矿产勘查有机衔接,地质找矿与矿产开发紧密结合的全新的地质找矿方式。“它既能够降低国家找矿投资成本,又能够吸收社会资本,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作用。”陈仁义说,在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前提下,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行国家、地方、企业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地质找矿激励机制改革应毫不动摇。 

  陈仁义告诉记者,公益性的先行作用发挥了极大的杠杆效应,撬动了上百亿的后续矿产勘查开发资金,地质大调查提交的找矿成果成为商业性矿产勘查投资追逐的热点。 

  如海南抱伦金矿,为海南西部工业走廊做出重大贡献。通过勘查以及后续开发,该矿资源储量超过100吨,目前,抱伦金矿黄金产值达3亿元,为地方增加了5000万元的税费收入,已成为当地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2007年,该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新疆智博铁矿,也是公益引导商业快速跟进的典范。阿吾拉勒铁矿集区内的智博铁矿2006年发现,2007年公益性地质工作开展地表初步评价,查明铁资源储量2.1亿吨。2008年4月商业跟进,由凯宏矿业公司开展进一步勘查开发,截止到2009年底投入了6.18亿元,修建通往矿区的简易公路和一个2300米的运输隧道,拉开了大规模勘查开发的序幕,形成了近40台钻机同时施工的“大会战”壮观场面。 

  云南普朗、羊拉铜矿,新疆阿吾拉勒的备战、查岗诺尔、智博等铁矿,西藏的驱龙、甲玛铜矿,辽宁大台沟和安徽泥河铁矿等,都是在大调查取得重要新发现后,大型企业及时跟进开展后续勘查,短时间内探明大型、特大型矿床后,并迅速规划建设大型矿山的。陈仁义自豪地说:“公益性地质工作的拉动效应至少在1:3以上,突显了公益性地质工作‘四两拨千斤’的基础先行作用。” 

  地质找矿任重道远 

  此次调查实现了在资源高消耗的情况下,重要矿产查明资源储量却仍然保持较快增长的态势。截至2009年底,煤炭、铁矿石、铜、铝土矿、金、钾盐等矿产查明资源储量分别比2001年底增长28%、11%、16%、30%、42%和23%。 

  面对这些丰硕的找矿成果,陈仁义感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一方面,未来20年,我国仍将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资源需求将长时间保持高位态势。另一方面,随着资源对外依赖种类增多、程度越来越高、数额巨量增长,资源垄断、控制与贸易摩擦日益增多,利用境外资源的风险急剧增大。“能源与重要大宗矿产资源受制于人,严重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安全。”陈仁义说,立足国内,增强国内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保障是当前和今后的重要任务。 

  调查显示,我国待查明矿产资源量巨大,总体资源查明率平均为36%。煤炭、铁、铜、铅锌、铝土矿、金、钾盐、钨、锑等预测资源量至少是查明资源储量的2倍—3倍;锰、镍、锡、钼、磷等预测资源量是查明资源储量的1倍以上。潜在矿产资源主要分布于老矿山深部及其外围和西部地区。“‘十二五’期间,我们将进一步加大矿产资源评价力度,切实加强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不断提高国内资源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