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地调专题 > 地调业务 > 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 > 专家视点

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工作汇报

作者:周家寰 (中国地质调查局) 发布时间:2012-07-04

  一、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工作概况

  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是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中数字国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六年来,总计安排工作项目141项,投入工作经费24330万元。在国土资源部的正确领导下,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工作,按照“一条主线,两个支撑,一个目标”的建设思路,在扎实地逐步推进。

根据《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纲要》和地质调查工作特点,在以往工作基础上,中国地质调查局逐步确定了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思路:以提高地质调查和社会化服务水平为目标,以数据支撑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为基础,加速实现地质调查主流程信息化。 

六年来,地质调查主流程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进展,数据支撑体系已基本建成,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已初具规模,地质调查成果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有了良好开端,基本实现了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的阶段目标。

  二、地质调查主流程信息化建设主要成果

  根据地质调查工作程序,地质调查主流程共包括立项论证、设计编制、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成果综合、社会化服务等六个模块。几年来重点开展了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成果综合三个模块的开发研究工作,取得了较显著的进展和成果。

  1.基本实现了区域地质调查主流程的信息化 
成功开发研制了区域地质调查数字采集系统。该系统采用首创的PRB过程和数据模型,将GPS的定位结果反映到掌上电脑的地形图和遥感影像上,实现了GPS、GIS 和RS的有机集成,地质人员可以在掌上电脑上按照技术标准记录地质现象、绘制地质素描图,实现了区调野外原始数据采集数字化。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区调野外数据处理和成果输出的桌面系统,实现了区域地质调查野外数据采集、室内整理和成果输出的主流程信息化。全面完成了设备定型、技术要求编制、人员培训和设备配置等工作,并在区域地质调查项目中全面推广。

  2.固体矿产调查野外数据采集系统进入推广阶段 
以区域地质调查数字采集系统为基础,开展了固体矿产调查野外数据采集系统的开发研制工作,目前已经开发成功。2004年在6个重点项目中试点使用,2005年开始较大范围推广。

  3.地质环境调查野外数据采集系统研制进展顺利
地质环境调查野外数据采集系统包括地下水资源调查、环境地质调查和地质灾害调查三类专业工作的野外数据采集。目前系统开发进展顺利,即将进入小规模试点阶段。

  4.地质调查数据处理与分析评价系统开发取得一定进展
完善了钻孔采编系统。该系统具有钻孔地质数据采集、数据管理、钻孔图件自动绘制等功能,现已全面推向社会,得到大多数地质工作单位的认可和广泛应用。
开展GIS矿产资源选区评价系统和地质调查数据处理与综合分析系统等研制工作,为提高地质调查部署科学性开发了新的工具。开展地质体三维模拟技术与数据模型开发研究等项目,为提高设计编制水平和地质调查成果的直观表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地下水资源评价系统的研制开发为地下水资源信息管理、不同水文地质单元的综合评价信息化奠定了基础。

  三、数据支撑体系建设主要成果

  国家基础地学数据库体系是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的数据支撑,主要包括基础地质数据库系统和地质综合成果数据库系统。作为地质调查信息化和社会化服务的基础,投入了较大的建设力量和资金。目前该体系的主体建设已基本完成。

  (一)基础地质数据库系统

  1.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
完成1163幅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图的数字化和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该数据库共包括约2000万个地质实体,数据量约90GB,有AcrInfo和MapGIS 数据格式,具有方便快捷的查询检索功能。完成800余幅1∶5万区域地质调查图的数字化和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

  2.区域水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
完成965幅1∶20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图的数字化和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完成我国30个省(区、市)110个图幅的1∶5万重点城市及经济开发区水工环综合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

  3.区域地球物理、区域地球化学数据库
完成区域重力数据库建设,包括总计约86万个重力点的测量数据。建成包括2000年以前的全部航电数据即部分地面电法数据的电勘查数据库。完成全国 1∶100万航磁数据库和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1:20万-1:50万区域地球化学数据库。

  4.自然重砂数据库
完成全国1∶20万自然重砂数据库建设。数据库包括全国200多万个自然重砂样品鉴定成果数据及处理结果。

  5.全国矿产地数据库
完成全国矿产地数据库建设及数据整合。该数据库共收录全国约25000个大中小型矿床、矿点信息,以及近800个典型矿床的矿区地质图和重要剖面图数据。

6.钻孔地质数据库
建国至今,我国已积累1.3亿米钻孔地质原始资料,目前已完成10个省的350多个矿区、120万米进尺的重要钻孔岩芯原始编录资料的数据采集及数据库建设。

  7.地质基础数据库类
完成中国岩石地层数据库建设,该数据涉及全国岩石地层单位数据文件约80380个,是目前世界上独有的国家地层数据库。完成全国同位素地质测年数据库建设,实现了全国15300个同位素地质测年数据的入库和数据整合。完成全国岩石数据库建设。

  (二)地质综合成果数据库系统

  1.小比例尺地质图空间数据库
完成全国1∶50万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已向社会157个用户提供全套数据。完成全国1∶250万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和1∶250万数字地质图挂图的编辑出版,在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展出中受到好评。全国1∶500万地质图、1∶500万矿产地质图和1∶600万水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等建设成果已陆续向社会各界提供使用。

  2.全国地质工作程度数据库
完成了1949年以来全国地质工作程度数据的建库工作,共采集地质勘查相关条目94998个,矿产地数据53195个,矿区工作程度数据137248条,开发了全国地质工作程度数据库管理应用系统,编辑地质工作程度图集150张。该项成果对于中央、地方和企业部署相关地质调查工作将发挥重要作用。

  3.地质资料目录类数据库
主要完成全国地质资料馆馆藏资料目录数据库、地质调查成果资料中文目录数据库、地质调查项目档案目录数据库、地学图书期刊类文献标题和摘要数据库建设,开展了馆藏图文地质资料数字化及数据库建设工作。

  四、技术支撑体系建设主要成果

  1.基本建立地质调查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
地质调查工作开展以来,配合数据库建设工作,研制了建库标准、质量控制标准、数据描述标准、产品标准、数据采集标准等35项标准,有力地推进了地学数据库的建设和系统开发,保证了数据质量,为信息共享与社会化服务奠定了基础。

  2.国家地质调查网络体系已初步建成
经过三期网络建设,基本形成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中心)-大区地调中心(天津、沈阳、南京、宜昌、成都、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和部分专业地质调查单位及地调院间的三级网络体系,实现主干千兆速度的数据信息传输,通过网络系统向社会提供国家地质工作信息、地质调查成果资料目录、地质文献资料和全国地层数据库等方面的信息服务,为地质调查资料数据实时传输和项目管理提供快捷服务。

  3.地质调查门户网站发挥了重要的宣传服务功能
地调局网站自2000年元月运行以来,已经安全运行了5年,运行稳定,近3年的访问量达80万人次,2004年底月访问量达到35000人次,呈上升趋势。网站运行效果比较好,专题特色明显,栏目设置较合理,信息较及时、全面,平均每天有3-6条新消息,还设有信息服务栏目,如元数据库、地质资料目录等。

(四)成果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有了良好开端

  开展了元数据库建设,完成了主要数据库的元数据库建设和发布工作;开展了地质调查数字化成果的社会需求方式与内容研究、数据压缩技术研究和在线离线服务技术体系研究;开展了成果目录数据库、地层数据库的网上服务工作。依托863课题,在解决数据传输与共享的技术问题方面有重要进展。

五、“十一五”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思路

“十一五”地质调查信息化工作将继续按照一条主线、两个支撑、一个目标的总体思路,重点加强主流程信息化的开发和建设工作,继续夯实两个支撑体系建设,全面推进社会化服务工作。

  在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的主线——主流程信息化建设方面,进一步全面推广各专业野外数据采集系统,重点加强选区研究、数据处理和设计编制等模块的分解和开发,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提高地质调查技术水平。

  在地质调查数据支撑体系建设方面,进一步完善国家基础地学数据库系统。按照定期更新的原则,规范数据库的维护。为扩大面向社会的数据信息服务,加强已建数据库的保密处理工作。

  在地质调查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方面,重点夯实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强骨干网络体系的各节点建设,提高数据存储、处理和传输能力。加强地质调查信息网站建设,扩大服务能力。

  强化地质调查信息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体系建设总体框架,规范地质调查资料信息目录发布制度,扩大服务信息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