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调专题 > 地调业务 > 第34届国际水文地质大会 > 专家谈
10 月 10 日 上午 11 时,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二层的第八会议室,第 34 届国际水文地质大会举行了新闻记者见面会。著名水文地质学家、 80 岁高龄的 张宗祜院士正在接受国内各大媒体记者的联合采访。
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张宗祜强调,“ 为了可以持续利用地下水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我们必须把地下水科学利用作为今后重要的战略目标。 过去我们对地下水只注意开发利用,而忽视了水资源的保护。今后二者一定要同步进行,最关键的是加强技术改进,同时要根据季节水量变化,科学合理使用地下水。”
中国水文地质工作特色突出,在区域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但与国外相比,在精细程度和监测、分析以及开采设备等方面差距比较明显。
也许是历史的巧合, 1984 年,中国首次完成全国性的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 4 年之后的 1988 年,中国桂林举办了第 21 届国际水文地质大会。 2002 年新一轮国土资源水文地质调查再次完成覆盖全部国土面积的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 4 年后,第 34 届国际水文地质大会重返中国。两次水文地质调查评价的完成和两届重要的水文地质盛会的召开,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中国在近 20 年里在水文地质工作领域取得的长足进步。
张宗祜院士是这一历史变化的见证人。
为什么要进行两次地下水资源评价?张宗祜解释说,自上个世纪 50 年代地质部门组建水文地质队以来,全国性的水文地质调查研究和监测工作一直在进行,开展了区域性的地下水分布、质量评价,积累了大量的资料,编制了一系列包括全国性的和东北、西北、黄淮海等大区域性的水文地质图,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摸清全国地下水资源家底的资源评价工作。 1984 年和 2002 年两次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主要是为了了解在近 20 年的时间里,由于地下水的开采利用以及自然条件的变化,地下水资源情况发生了哪些变化,以及地下水资源现状对于国民经济建设规划和发展的支撑能力评价。
据张宗祜介绍, 2002 年完成的地下水资源评价覆盖了包括台湾、港澳地区在内的全国领土,为“十一五规划”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中国水文地质工作有哪些特色以及与国际上相比存在哪些差距?张宗祜说,中国国土面积广大,各地区自然条件不同,地下水资源情况十分复杂,因此中国的水文地质工作十分注重从区域上展开,进而了解掌握全国的地下水状况。在这方面,中国水文地质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大会展厅里展出的许多水文地质图件都是国际上一流的成果。而国际上很多国家,特别是一些欧洲国家,由于国土面积较小,其水文地质工作往往着眼于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上的一些具体技术性问题,在研究的精细程度和技术水平方面高于我国。同时,由于我国工业基础较差,在地下水的监测、分析、开采设备等方面,与国际上的差距也比较明显。
谈到今后水文地质科学研究应关注的领域时,张宗祜尤其强调地下水对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他说,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地下水会产生哪些影响,产生影响的方式,影响程度以及如何发展演化,都是水文地质工作从现在就必须考虑的问题,进一步专门深入研究这些重要问题对于人类活动的影响需要多学科的相互配合。
中国地下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南北差距巨大,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关键和重点是北方。当前我国北方地区缺水严重,地下水开采强度很大,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水质将进一步恶化。
按照联合国对世界各国水资源的评价标准,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 2200 方 / 年,高于水资源紧张标准 500 方,未被列入缺水国家。但实际上,人们普遍感到中国缺水,这是为什么?
张宗祜解释说,联合国的数据是取全国的平均数,而实际上我国地下水资源分布不均,南北差距巨大,北方缺水严重。 分布在长江以北的中国北方地区地下水资源量占全国的 32.2% ,而在长江以南的南方地区地下水资源量占全国的 67.7% 。因此,按人口平均分配的地下水资源量,在北方最少的甚至达不到 200 立方米 每年,造成许多缺水的贫困区。
中国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潜力如何?张宗祜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全国地下水的开采强度日益增大,北方地区尤其明显。特别是,上世纪 70 年代以后地下水的开采量增加速度很快, 70 年代地下水年平均开采量达到 572 亿方, 80 年代增加到 748 亿方每年, 1999 年地下淡水开采量达到 1058 亿方每年,北方开采量占全国总开采量的 76% ,南方开采量占全国总开采量的 24% 。目前在北方地下淡水可采资源量为 1536 亿方 / 年,实际开采量为 791 亿方 / 年,开采剩余量仅占可采资源量的 48.5% ,而南方地下水可采资源量 1991 亿方 / 年,现状开采量 267 亿方 / 年,剩余量占可采资源量的 86.8% 。
在大量列举第二次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的有关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张宗祜表示,由于自然区域条件,北方本来水少地多,水资源短缺突出,此外人为因素加剧了北方缺水状况。他强调, 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关键和重点是北方。
同时应记者的要求,张宗祜介绍了全国地下水质量状况。目前,全国地下水质量状况总体较好, 92% 地下潜水可作为生活用水,其中 63% 可供直接饮用, 17% 经过处理后可供饮用, 12% 不宜饮用,但可作其他方面使用。从已有资料分析,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南方地下水环境质量将以保持相对稳定为主,但北方地下水环境质量将进一步恶化。因此,应特别注意对华北大平原和西北地区地下水环境的保护。
从长远考虑,必须把地下水科学利用作为重要战略目标,通过节约水资源,提高地下水的利用率,防止地下水污染,控制地下水开采量
对于众多记者十分关注的中国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张宗祜作了战略分析。他说, 从长远考虑,必须把地下水科学利用作为重要战略目标。 过去人们只注意地下水的开发利用,没有注意到保护工作,今天回顾来看这是一个严重缺陷,今后两者要同时考虑。只有科学地认识并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才能保证其可持续利用。
防止过度利用地下水资源,需要科学技术的保障。张宗祜认为,地下水开采利用的关键在取水设备上。当前我国缺水严重与浪费严重并存,农业用水浪费尤其严重。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农业节水措施,灌溉方式有了改进。但与以色列等先进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其利用的先进的喷灌、滴灌技术,每公斤水产出的粮食高出我国数倍。因此,应加强节水技术的研发,有效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同时,张宗祜还强调,必须综合和合理地利用水里工程,按照河流季节变化来分配用水,适当补给地下水,涵养整个生态环境。他举例说,太行山前有很多河流,穿过山西,进入河北平原。但是太行山几乎所有的山口都截断河流,修建了水库。由于水库在灌溉季节才用水,平时蒸发量却很大,而在雨季,农业基本不用水的情况下,又因为泄洪损失了很多库容,白白浪费了许多水资源不说,还使得整个平原地区由于缺少河流水的补给,地下水位从地下 2 米 下降至十几米甚至更深,更严重的是造成的生态恶化,浅层地表植被被破坏,许多河道都成了沙地。
从长远的战略需要出发,张宗祜强调, 为了可以持续利用地下水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必须节约水资源,提高地下水的利用率,防止地下水的污染,加强地下水的保护,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控制地下水的开采量。同时应考虑进一步加强地下水的监测工作,掌握地下水的动态,应该在已有的监测站网的监测基础上,逐步来完善地下水技术方面和新的监测网站的检测,提高全国地下水动态监测水平和预测能力。同时, 涵养、保护地下水资源、与生态建设相协调、加强地下水科学地开发利用,都应成为今后工作的战略目标;挖掘潜力,节约用水、探索深层承压地下水如何科学利用、加强有关地下水形成、运动等基础性问题的科学研究也应成为重要的战略措施。
张宗祜: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1926 年生于河北满城县, 1948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 1955 年获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副博士学位。曾任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第三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际第四纪联合会名誉副主席,国际水文科学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委员会委员等职务。从事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第四纪地质、中国黄土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工作,主持并参与了多项国家及部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及基础研究项目,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1993 年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荣誉奖, 1998 年获光华工程科学技术奖, 2000 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