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至今,中国的地质调查事业已走过百年的征程,百年的沧桑与辉煌,百年的波澜与荣耀。忆百年峥嵘岁月,这是艰苦创业的百年,是逐梦奋斗的百年,更是创新发展的百年!
追溯“百年史纲”,我知道了地质调查工作从哪里走来;翻阅“百年画卷”,我被一张张历史精彩瞬间吸引;参观“百年地质图艺展”,我惊叹于地学先驱们百年来的扎实工作;阅读“百项成果”,我为地质调查事业的辉煌倍感骄傲和自豪!
唯有不忘初心,才能更加坚定地前进。作为一名青年地质调查工作者,面对着地质调查事业百年的辉煌成就,我不禁想到:我与地质调查有着怎样的渊源呢?我是怎样走上地质调查工作岗位的呢?自己微不足道的工作与恢弘的地质调查事业有着怎样的关联呢?
在油田的大院里长大,童年的我对周围的生活环境既熟悉又陌生。随处可见奇形怪状的“铁疙瘩”,路边也是数字配以诸如“物探队”、“钻井队”、“测井队”、“采油队”等稀奇古怪名称的单位办公楼。我的长辈们都是油田的普通工人,他们常年在野外奔波忙碌着,每当收工归来,那本已褪色的工作服上便沾满了油污,本已黝黑的脸庞显得更加沧桑。
我在钻具和基础石堆砌的“迷宫”里奔跑着,偶尔会出神地凝望着来来往往的大卡车和车上的庞然大物,疑惑着它们到底被送到哪里去,又是怎样运转起来的……这便童年对地质工作的最初印象,那时并不知道父辈们具体是做什么的,只知道大院里小伙伴们的父母都有着不同的分工,他们很辛苦,很少能陪我们。
后来上了学,从长辈们的言谈中,渐渐知道了地质勘探、钻井采油这些术语,从课本中懂得了石油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从电视画面中看到了高耸入云的钻机,懵懂地以为开采石油就像打水井一样简单。直到在某一年的春节,去钻井队陪不能回家过节的父亲,才真正体会到他们工作的艰辛和伟大:在寒风呼啸中,工人们穿着满是油污的工作服,在数米高的钻台上,冒着风雪,扳动着巨大的管钳,将一根根钻杆送入地下,钻机的轰鸣震颤着大地,让在几十米外简易铁皮营房里的我胆战心惊,无法入眠。
在对父母不停地“纠缠”和发问中我渐渐明白了他们工作的重要性,知道了那些给我带来欢乐的“铁疙瘩”原来是钻具,懂得了石油开采不仅需要复杂的钻井,更离不开前期的地质调查和后期的采油生产,也终于将路边的那些单位和职能对上了号。作为石油地质人的后代,我感到由衷的自豪,也深深地为长辈们的工作感到敬佩,憧憬着今后能从事这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我的“地质调查事业”,就是从童年的耳濡目染而来的。
也许是从小受长辈们的熏陶,我对石油地质工作的艰苦并不感到不可接受,反而觉得熟悉和亲切,就这样,在长辈们的支持下,石油地质专业成了我的高考志愿。
2008年我如愿进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开始接受系统地石油地质理论学习,为自己曾经疑惑的问题寻找答案;在师长的帮助和指导下,我顺利进入了研究生阶段,开始了更加有针对性的研究学习。大学的学习为我奠定了良好的专业基础,让我有幸接触到国内外先进的地质科学研究成果,也让我对地质工作更加充满热情。
2015年,我进入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主要从事地质调查成果的管理和研究工作。新的工作岗位给了我新的挑战,虽然不同于在校期间的地质专业研究,但在校期间积累的地质知识让我更快地适应新的工作内容,实际上,我的工作内容与地质调查的联系更加紧密了。
比如我所负责的地质调查项目成果登记工作,如何快速准确审查已登记的成果信息,完成成果资料的归档和管理是我的基础工作。但在此基础上,我也在思考,如何能让自己的工作更好地融入到地质调查事业?产生更多更有意义的价值?这便需要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和地质专业知识,对成果信息分门别类、有效筛选、深入挖掘,从而不断完善相应的成果管理制度,让地质调查成果信息能够有效服务管理决策,服务一线地质调查工作者,服务社会公众,这或许可以作为目前我的“地质调查事业”走向吧。
有幸能成为地质调查事业的新生力量,我们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面对溥博如天的地质调查事业,我时刻提醒着自己,要坚守“责任、创新、合作、奉献、清廉”的地质调查精神,继承老一辈地质工作者的优良传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为一线的地质工作者和社会大众,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服务,同时要勤于思考,开拓创新,无愧时代赋予我们“地质工作者”的光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