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李四光先生逝世后的第四十五周年。他是我国杰出的科学家、世界著名的地质学家,是中国地质大学前身——北京地质学院的主要筹建者之一,其创立的地质力学独树一帜,为国家地质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地质力学是我国科学家创立的有重要影响的大地构造理论,是李四光一生心血的结晶。他为寻找我国紧缺的重要矿产资源和解决国家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发挥了关键作用。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源于他研究中国石炭纪二叠纪海水进退。1926年,《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的发表是李四光地质力学研究的第一个里程碑,李四光地质力学研究的萌芽吸收了当时国际先进地质学家的思想营养。他根据中国和东亚的地质构造特点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的地质理论。四十年代初,李四光率先将力学引入地质构造的分析,发表了《地质力学之基础与方法》,地质力学理论已具雏型。1962年《地质力学概论》的完稿是他对地质力学理论的总结,并对地质力学的工作方法进行了阐述和说明。地质力学理论的核心是构造体系的思想,他在地球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仍闪烁着光芒。
早在三十年代,李四光就预言中国东部新华夏系沉降带中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他对我国石油地质工作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1952年,地质部成立,主管新中国地质勘查业。地质勘查工作从传统的矿业中分离出来并列在矿业之前,属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之一,对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对处于产业主导地位的重工业发展起资源保障作用,地质工作对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和布局起导向作用,对下游产业和国民经济增长起倍增作用可靠的地质资料为各类经济建设服务。否则,我国经济建设将成“无米之炊”。毛泽东等第一代领导人指出“地质工作搞不好,一马挡路,万马不能前行”。建国初期,做为新中国的第一任地质部长和全国石油地质工作委员会主任,在地质学界"中国贫油论"甚嚣尘上的氛围中,他正确回答了中央关于"走天然石油道路,还是走人工道路"的垂询。他根据多年潜心研究,提出扭动构造体系控油理论和战略、战役、战术找油工作的七个步骤,坚信不论海相或陆相,只要有适宜的地质条件便可以形成丰富石油。据此,他率先提出进行"华北平原和松辽平原摸底工作",大胆建议并实施了我国石油地质工作"战略东移"的重大决策,为我国东部大庆等一系列大型油气田的发现铺平了道路。发现大庆油田之后,指挥石油队伍南下,沿新华夏系沉降带向华北、江汉和北部湾推进,相继发现了胜利、大港和江汉等油田。在战术找油田方面,他亲自选定华北、江汉平原的突破点和关键井位并打出高产油流。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当时石油资源匮乏的问题。他还十分注重和经常指导大西北、苏北乃至西藏等地的找油工作,派出柴达木石油调查队伍并发现了冷湖油田;他力主在塔里木盆地寻找古生代油田和向浅海进军,皆取得重大突破。
李四光早就预见到新中国的国防和经济建设需要铀矿资源。1950年4月,他克服重重困难从英国带回了一台伽玛仪,为后来寻找铀矿发挥了重要作用。1955年1月15日,毛主席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研究发展原子能事业的问题,拉开了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序幕。在这次会议上,李四光和刘杰、钱三强一起作了工作汇报。50-60年代,李四光一直关心着铀矿地质的开展,多次听取找铀队伍汇报、指导工作。他根据地质力学理论,对找铀前景持乐观态度,指出:"一是要找富集带,二是要便于开采。……在我国主要是在几个东西带上。" 实践证实了李四光的预测。尤其南岭带的一些铀矿床以规模大、品位高、易开采著称全国。李四光在强调构造规律的研究时提出:"关键要把对构造规律的研究与辐射测量结合起来。"遵循李四光的思路,覃慕陶、吴磊伯等经过艰苦工作,找到了211特大型铀矿床。到"二五"末,我国已发现一系列铀矿床,铀产量已能保证我国核工业发展需要。四十多年来核工业的成就令世人瞩目。他身为原子能委员会主席,为我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突出贡献。
李四光先生作为地质力学的创始人,还是科技创新的典范。中国为有李四光这样杰出的科学家而自豪,中华民族为有这样忠诚的儿子而骄傲。他坚持科学技术面向国家经济建设,急国家所急,想人民所想。他的科学实践活动紧密围绕国家的需求,为祖国和民族的富强奋斗。
李四光先生是中国地质学界的先驱,也是无数地质人的旗帜。他的爱国事迹将激励我们为建设伟大繁荣富强的祖国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