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调查机构成立百年到来之际,地质党建文化浪潮一股接着一股,从温故“李四光精神”、地质“三光荣”精神和“四讲四有”,到学习“两学一做”和《温家宝地质笔记》的地质工作者精神,再到学习“责任、创新、合作、奉献、清廉”新时期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这些不同时期总结出的精神,一脉相承、与时俱进、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中国地质调查百年的历史,是地质人报效国家与服务人民的历史,是地质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历史,是地质人才成长与进步的历史,是地质文化创造与传承的历史。
我来自一个地质工作者的家庭,我的父亲是一名物探工程师,从我记事起,他每年在野外工作的时间就比在家工作的时间长。由于野外工作的需要,他平时的工作环境经常是人烟稀少的地区,食宿环境都相对恶略,风餐露宿早已是家常便饭。野外工作中交通和通讯的不便,使父亲每次在野外工作的那些日子中,只能偶尔跟家中联系,匆忙的报个平安而已。但他从没有跟我抱怨过这些,他对于自己的工作有着饱满的热情,并经常以“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精神教育我,让我从他身上看到了老一辈地质人不畏艰难,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地质工作者,我在校园中学习地质方面的理论知识多年。与地质相伴的这十年间,从本科时期的基础学习,研究生阶段的方向性研究到博士阶段的课题研究,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验一直陪伴我左右,但并没有太多机会接触地质工作的现场情况,对地质精神的理解一直仅仅停留在纸面上。2016年6月博士毕业后,我来到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资料处理研究所工作,在这几个月中,我前后参与了多个生产任务和出海现场处理任务,将我在学校中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在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让我对老一辈地质家们的地质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
刚到资料处理研究所报到的第二天,室主任就开会通知有个加急的生产处理任务,而且是资料处理研究所首次开展叠前深度偏移的生产任务,时间紧、难度大,对整个项目组成员是个极大的挑战。在整个项目的处理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未知和棘手的问题,针对生产任务中遇到的问题,项目组内的成员群策群力、分工协作,制定多套解决方案,体现了一个研究团队精益求精、团结合作的精神,终于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了此次任务。
这次处理生产任务结束后,资料处理研究所举办了一次创新技术交流会,交流会上各位专家和技术人员分别呈现他们一年来得出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成果,气氛热烈,保证创新的理念始终贯穿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
9月份随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奋斗四号”船出航进行现场资料处理工作,让我第一次近距离感受了海洋地质工作的困难和激情。当我刚得知要跟船出航时的心情是激动的,因为大海曾是我儿时的梦想。在第一次踏上“奋斗四号”调查船时,我曾满怀憧憬的发出“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这样的豪言,希望可以激励自己。但当船从珠江口出航后,我就感受到了现实的残酷,第一次坐船的我开始出现晕船的症状,头晕、恶心、浑身难受。经过在工区工作数日后,海上天气转好,风平浪静,我的身体状况也逐渐好转,自认为已渐渐习惯了海上生活。但没成想,在一个星期后工区附近有台风形成,天气大变,7级的大风和3米多高的涌浪使船体倾斜角度很大,且摇摆不定,让原本以为适应了海上生活的我又重新开始晕船。由于海上风大浪高,这次晕船的症状明显严重很多,晕船引起的胃痛使我整夜难眠,不得已在凌晨找到船医打了两针止吐针后,胃疼的情况才有所缓解。两天后,我们回到了桂山港避风,我的身体状况也慢慢好转,经过4天的休息后我的身体状况开始趋向正常。在这次晕船休息的几天中,我经常向船上的老船员打听各种海况下船的摇晃情况,得知我们这次遇到的风浪只能算中等偏大的风浪时,我对老一辈海洋地质工作者的无私奉献精神感到震惊,同时也更加清醒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当调查船避风结束后继续开往工区工作时,我终于克服了晕船对我的影响,顺利的完成了现场处理工作,为该航次的海洋地质调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海上进行处理工作的一个月里,我有半个月都被晕船所困扰,在完成调查任务随调查船返回港口后,我也经常回想起在船上晕船的情况,与记忆中父亲曾说过的一些野外工作经历有很多共同点,让我对老一辈地质学家们的地质“三光荣”精神的理解更加深刻,也让我感到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地质工作者,更应该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怀着一颗奉献的心,为祖国的地质调查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走向深海大洋、建设海洋强国已是现阶段的历史形势,在中央“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开发与利用,争取与先进国家同步起跑”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下,我们将怀揣绚丽地质梦,践行新时期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为谱写地质调查事业的第二个百年新篇章,为实现建成世界一流地质调查局的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