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地调专题 > 地调百年 > 百年征文

心在远方 路在海上

来源:地调局广州海洋局 作者:郑少雄 发布时间:2016-11-21

我在海边长大,但小时候却从没想过将来会在海上生活,成为一名海员,一名海洋地质科考队员。如今经过在海上一千多个日夜的生活,这个身份已经融入我的身体。风浪的洗礼,让我的想法也有所改变。

——“顶住啊,再坚持一下!”

当时这句话是在我耳边吼出来的,回荡到现在已是六年。

2010年的夏天,那是我刚毕业参加工作后的首次航行南海期间。当时船在海上,拖着电缆还在进行二维地震作业,正在运转的右主机海水压力突然为零,缸头排温立马就上升了。为了不使船停下来后导致电缆下沉,当班的三管轮果断启动左主机替代右主机,停机后检查发现机带海水泵损坏,必须更换。海水泵在地板以下,由于周围没有合适的吊点,只能人力抱着装上去。当时还是实习生的我以为装几个螺丝很快的,就钻到底下抱着几十斤的水泵等着上螺丝。不想“拆除容易装复难”,为了对上齿轮,螺丝孔,折腾了好久都没对上。机舱噪音大,沟通纯靠眼神跟手势。可那时我手臂都快麻了,只能闭着眼睛咬紧牙关继续坚持,在我快到极限、觉得已经坚持不下去的时候,突然有个人在我耳边来了一句:“顶住啊,再坚持一下!”,我睁开眼一看,只见大管轮趴在我身边的地板上探下身来摸索、装机,脸憋得通红,汗如雨下。而我身边有个刚爬上来、现在边上打下手的机工师傅,满身油污,花着个脸对我吼了这句话。从那一刻起,我知道不只是我在坚持,是大家都在坚持。海上抢修非常紧张,但早点修好意味着安全多点保障。为了能顺利完成调查任务,为了能安全返航,作为一名技术人员该做的事情就是“顶住啊,再坚持一下!”

——晕船,大海最基本的挑战

几乎每一个出海的人都会晕船。偶尔一两个体质好的、晕船反应不大的,就会被大家调侃是“天生船佬命”。这绝对是令人羡慕的。因为晕船的感觉确实相当难受。有人这么对比过:晕车的时候,实在扛不住了我下车透透气;晕船的时候想下船?一个月后靠港再说吧。

但作为海洋科考人员,海上作业人力资源有限,哪允许得了某个人晕船瘫床上晕一个月呢?于是大家都有各自缓解的方法:有的人去最不摇的地方呆几天适应一下,当过渡期;有的人吃米粥加咸菜给自己增加能量,美其名曰“吃饱了有力气吐”;有的人则找人聊天喝茶分散注意力……好一点的两三天就适应过来了,身体差点的最后也能凭着强大的意志力,边晕船边工作。幸运的是,我所经历的海上生活,都能遇到优秀的海洋地质科考团队。面对这种来自大海对人体最基本的挑战,一遇到晕船严重的人,船上的人都会笑称自己是“过来人”,都会互相照应着,分享着以前度过晕船期的经验,煮点稀饭或下点面条帮忙照料生活,或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忙值班,分担手头的工作,等等。度过晕船期的方法有很多,但在我看来,互相给与的关心和温暖,就是最好的晕船药。

——起保重,即便你在陆上,我在海上

每一年的大洋科考起航后,都出现过雷同的一幕——总会有个别家属走到船尾,跟在那里负责船尾解缆瞭望的驾驶员或水手道别。200天的离别与不舍,沉重了本欲挥别的双手。只能相视凝望,互道珍重。“即使从此刻开始,你在陆上,我在海上,但也希望彼此保重,一起迎接返航的喜悦,享受重逢的喜悦”,一位船员如是说道。

古语有云:“父母在,不远游”。但作为一名海洋地质科考者,不仅“远游”,有人更是游出了中国南海,“挺进太平洋,踏上南极洲”。不在陆地已是常事,不在家也早就习以为常。父母亲打电话给我,接通之后的前三句话通常都是“不用出海吗?这次靠岸多久?什么时候回家?”每逢台风季节或冷空气南下,还没来得及打电话让他们添衣保暖,防风防台,就已经接到他们的电话,说海况不好,航行多保重。他们也能理解儿子无法相伴左右的无奈,只是相比陆地,更加担心瞬息万变的海况会耽误工作,影响身体。而我能做的,也就是将自己照顾得更好,让父母少点牵挂,多点安心。

如今我已参加工作六年,比起刚毕业时的懵懂,更加体会到这份工作的不易,也更能理解到这份工作的意义。国家强大,民族兴盛,离不开百年来地质工作者一遍又一遍的坚持,一次又一次的挑战,以及背后家人一句又一句的保重!回望中国地质调查事业的百年历程,无论是在陆地,还是在海上,一代又一代的地质人充分发扬“三光荣”精神,“四特别”精神,“李四光”精神,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奋勇前进。试问一辈子才多少个六年?他们又用了多少个人的六年,才熬出了今天,百年地质事业的辉煌成绩呢?作为海洋地质科考团队的一员,我相信,要丈量陆地,就一步步迈;要探索大海,就扬帆起航。我知道,我的战场在大海,未来再远,也要乘风破浪去追逐。新的地质百年即将来临,我也将会有我的第二个、第三个六年。但愿我的努力,能有幸成为下一个辉煌的地质百年中,一颗拧得紧、用得力的螺丝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