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毕业于一所非地质院校,第一次听说对接井技术是从一位去我校招生人员口中得知,一直都清楚地记得他讲解对接井技术时所表现出的自豪神情。当时觉得这种能使地下深处两口井或者多口井实现连通的技术是多么高深多么神气啊,崇拜向往之情也油然而生。机缘巧合最后来到拥有这项高科技技术的单位工作,从此与对接井技术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有幸见证了对接井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精彩跨越。
对接井技术的起源要追溯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当时就三五人的课题组对此技术进行攻关。由于当时地质系统的钻具仪器都是比较落后的偏心楔和单点定向仪器引导控制钻进轨迹,反复多次中靶不成功又要提钻重新造斜钻进,致使一对井要经过一年才得以连通。老一辈地质人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他们常常是在条件艰苦的野外一蹲就是一年,和钻井工人同吃同住,住着四处漏风的帐篷,吃着冰冷的饭菜。不管严寒酷暑都在工地坚守,连50多岁的项目负责人周铁芳都长期坚守,甚至有的年轻地质技术人员妻子生孩子都不能回家探望。他们这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让我们后辈敬佩,也是一直激励后人不断探索不断提高的动力。经过项目组不断地刻苦钻研,项目团队首次在盐矿实现对接连通采盐,终于攻克了困扰我国探矿工程界和岩盐采矿系统多年来的一个技术难题。由于该项技术成果突出,还获得了原地矿部科技成果一等奖。这项成果为后来的高精度对接井技术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不同时期地质调查事业的初心表现出不同的时代特点,但却一脉相承、始终坚守,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对接井技术也从“摸着打”发展到“算着打”直至现在的“看着打”。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对接井技术的推广应用,越来越发现该技术的中靶率低、对接连通时间长等不足严重影响对接井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市场迫切地需要提高技术水平以达到一次中靶的效果,同时大大缩短连通工期。基于这种情况,对接井技术科研小组着手研究了高精度定向贯通井技术、磁中靶系统等科研项目,引进石油系统的有线随钻测量仪和美国的磁旋转导向技术,然后采用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研究模式,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大力支持下,在项目组组长胡汉月的带领下,在科研人员的努力攻克下,终于研制成功了慧磁中靶系统,大大提高了测量精度,可实现指到哪打到哪的效果。并打破了国外公司的技术垄断,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家拥有该项技术的国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从而铸就了高精度对接井技术,为地质调查增加了一项利器。
慧磁中靶系统就像给地下钻进系统加装了一双眼睛,引导着钻头向既定的目标前行,使对接井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科研成果转化效果显著,实现了质和量的跨越。除了应用于开采盐矿和芒硝矿、天然碱这样的可溶性矿藏之外,还应用于许多其它的领域,如钻孔采矿、煤层气勘查与开采、煤炭地下气化工程、油气井灭火工程、地下热能开采以及长距离穿越工程等。同时从国内应用到了国外,大大提高了我国对接井技术的影响,创造了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土耳其天然碱对接井工程是认真贯彻落实地质工作“走出去”战略的首次成功实践。因有先进的技术与战斗力强的队伍,在土耳其持续实施了十多年,在当地市场站稳了脚跟,得到了业界的普遍认可。到目前为止,土耳其工程实施了近百对对接井,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水平对接井工程,其技术难度之高,在国内外均属罕见。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一个国家的兴衰、一个单位的荣枯,一项技术的发展,都取决于人才队伍。纵观对接井技术的发展也是离不开不怕苦、敢拼搏的人才队伍。土耳其天然碱对接井工程的成功实施更加证明了一支有战斗力的队伍是多么重要。刚进入土耳其市场时,由于地质条件复杂且资料不全、矿层薄且难溶、地磁场干扰及异常井漏、泥浆起泡等困难,对接矿层厚度只有不到2米,有的甚至只有零点几米,大大地超过了我国对接井施工当时能达到的技术指标。土耳其项目部以项目经理向军文为首的全体成员认真研究对接井新技术、新工艺,引进新技术,不分昼夜,在短短1个月内就攻克了关键技术难题,至关重要的是磁中靶系统的成功引进和研制。不仅赶回了工期,而且提前完成了全部钻井施工任务,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了业主要求。在对接靶区特别小的情况下,工程对接偏差不到0.5米,创下了对接精度新记录,工程施工速度稳步提高,进一步稳固了技术地位。
土耳其后期对接井工程的延续和辉煌除了有技术支撑,与国际复合型领军人才胡汉月的坚守和努力是分不开的。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成立土耳其分公司,建立了土耳其工程部,至此,对接井技术团队也由最开始的三五人小组发展到了三十多人的大集体。管理上充分利用目前先进的网络平台成功对工程实行了现代化智能化管理,提高了施工效率。技术上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大胆引入无线随钻测量仪,大大减少施工人员的劳动强度。同时还不忘推广其他地质调查成果如水井钻机和全液压岩心钻机的,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胡汉月在自己发挥光和热的同时也积极地培养团队的科技人员,向他们毫不保留地传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和科研经验,鼓励他们要勇挑重担,注意培养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同时要注意学习,这样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在他的带领下,土耳其项目的锻炼出了一支有创新精神、不所苦、敢打硬仗的团队。
我们需要弘扬“不怕难、敢碰硬”的精神,就要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新的技术优势,更好的为地质大调查服务,真正成为地质大调查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