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地调专题 > 地调百年 > 百年征文

激情燃烧的岁月

--邯邢铁矿大会战记事

来源:河南地矿局 作者:宋宏建 发布时间:2016-11-07

石毅,男,河南伊川县人,高级地质工程师,退休后一直被河南地矿局第一地质调查队返聘,75岁了仍一天上八个小时班,还经常夜里加班,忙得不亦乐乎。说起当年的邯邢铁矿大会战的情景,性格豁达是石工居然眉飞色舞,孩童一般兴趣盎然 

                                                 ——笔者 

一、   邯邢铁矿大会战的前因后果 

备战备荒为人民,是毛主席在1964年提出来的一句政治口号。特别是1969年爆发了珍宝岛事件之后,全国上下掀起了一个全民大练兵、全面大挖防空洞的热潮。也就是在这样一个政治挂帅的大背景下,地矿部门根据上级的文件精神,在全国开展了富铁矿、铜、镍、铬、锡等矿产资源储量大调查。 

我于1958年毕业于西安地校,分配到天津地质科学院华北地质研究所,主要从事富铁矿的专题科研工作,其中在邯郸到邢台一带,有8个矿区的地质资料都是由我编录的。1969年,我作为地质研究所革委会的成员之一,参加了野外富铁矿储量点的调查、勘探、与开发选题。当时的选题主要有三个:一是在太行山以东,邯郸到邢台一带的富铁矿带;二是在太行山以西,山西平顺的富铁矿区,也就是后来为长治钢铁厂提供资源的矿区;三是甘肃酒泉的富铁矿区。经过对这三个选题的反复比较和论证,认为邯郸到邢台的矿带约200平方公里,富铁矿埋藏较深,不仅成矿条件好,而且有上亿吨的远景储量,所以最后就把大会战的靶区圈定在了这里。      1970年,根据国家地质总局的指示,由河北地质局牵头成立了邯邢铁矿大会战指挥部,调集河北地质2队、11队、12队、物探队,以及冶金518队和华北地质研究所,开始了上万人参加的邯邢铁矿大调查、大会战。 

  

邯邢铁矿大会战的日日夜夜 

我于1973年至1976年在矿区工作,主要任务是配合地质队从事成矿理论研究。那是大会战最具规模、最轰轰烈的鼎盛时期,千军万马战犹酣中,光我们的技术人员就有100多名,另有张家口生产的大小钻机(400米——1000米深)30台套,分布在王窑、西石门、小屯桥、东郝庄、西郝庄、綦庄等十多个矿点,在200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展开了排山倒海的大兵团作战。 

烈日炎炎似火烧。在夏天最高达40度以上的温热下,参差不齐、高高低低的钻机山摇地动、震耳欲聋,原苏联制造的51型嘎斯车四处奔突、尘土飞扬;大喇叭广播日夜不停,东西南北中伸拳捋袖,吆喝呼喊声此起彼伏,比学赶帮超争先恐后;领导干部现场指挥、指点江山,技术人员铺开图纸、绘就蓝图,赤膊工人肩扛手提、井然有序。到处是兵强马壮,到处是人欢机鸣,到处是呵气成云,到处的挥汗如雨…… 

那是怎样一个激动人心的场面啊!即使到了寒冬腊月,坚硬的冰封雪冻遮盖不住铺天盖地的会战热潮,依然扑灭不了气拔山河的壮志豪情! 

提起矿区的生活,石工眉头一蹙道:“直到现在,我还不喝面汤,因为那些年喝伤了。主食麦子多是雨淋发芽又晒干磨成的面,吃着黏乎乎的还带有霉味,这样的面馍这样的面汤,一年四季、长年累月的吃呀喝呀,谁能受得了?矿区没有专门的生活用车,大约一周出外买一次菜,说土豆就一车土豆,说萝卜就一车萝卜,也就是说,哪一周吃啥就专业化。住的嘛,清一色的帐篷或活动房。老家在河南,一年回去与老婆孩子见一回面……” 

  

三、   大会战中的浪漫情怀 

身心疲惫却热火朝天,生活艰苦却豪情满怀,是大会战岁月典型的时代特征。石工是业余诗人,喜欢忙中偷闲抒发些小情小绪。他所工作的地质二队里,更是诗人层出不穷,文采斐然。在他敝帚自珍的一大摞旧作里,我挑出了一首《七绝》诗词,摘录如下: 

春到赵邯夏走燕,秋下江南冬乳陕 

木龙峡谷踏瑞雪,关中梅花报新年。 

这首词,是讲他从河北南部到到东部,再从江南到陕南木龙沟和西安矿区的那段野外地质踏勘生涯。会战倥偬的1974年,他们地质2队举办了庆“七一”诗歌朗诵会。石工触景生情,以《二队诗人真是多》为题,现场即兴赋诗(他自己谦称为顺口溜)一首曰: 

二队诗人真是多,男女老少都善歌。 

庆祝七一诵诗会,诗人源源流成河。 

二队诗人真是多,诗歌能装几火车。 

列车开到中南海,心里话向主席说。 

…… 

当然,大会战的岁月也并非全都是火热与浪漫,窘迫的事情也有,比如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石工和老师王曰伦(原天津地质研究所所长,地质界著名学者,1979年去世)到平顺踏勘。车送到沟边后返回,二人攀沿着瘦骨嶙峋的石灰岩下沟再登山,下午返回途中突然雷电交加,暴雨倾盆而下。淋得落汤鸡似的二人,只好躲在一块岩石下,干粮吃尽,就接雨水喝,冷饿交加挨了两三个钟头风停雨驻,才磕磕绊绊,一瘸一拐,夹着膀子下山摸到一个村里。走进一家柴门,老乡给每人煮了一大碗小米掺土豆,其中碗里有两个是从河南换来的红薯渣,自己不舍得吃却煮给地质队人吃的窝窝头。作为河南人,颤抖着双手捧起山西的老碗,一点点地啃着家乡的红薯渣窝窝头,石工满脸溪流纵横,不知是雨水、汗水还是感动的泪水交织、汇流在一起…… 

邯邢铁矿大会战从开始到结束一共六载,关于此地大会战的成果,史书都有记载,不必赘述。最起码说,它确立了邯邢铁矿4个亿吨左右的矿产储量,为邯郸钢铁厂的筹建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锻炼了一支具有“三光荣”精神,能打胜仗、善打胜仗的地质职工队伍。